首页 资讯 正文

安峰派出所“红安”调解室:小调解撬动大治理的乡村实践

体育正文 189 0

安峰派出所“红安”调解室:小调解撬动大治理的乡村实践

安峰派出所“红安”调解室:小调解撬动大治理的乡村实践

扬子晚报网5月21日讯(通讯员 袁青青 记者 孙锐)5月21日清晨的阳光洒进东海县(dōnghǎixiàn)安峰派出所“红安”调解室,民警乔(qiáo)东洋(dōngyáng)和调解员(tiáojiěyuán)王绍典正忙着整理材料,墙上的“调百家事(shì) 解千家难 暖万人心”十二个大字熠熠生辉。“今天要调解老李家宅基地的事,得准备充分些。”乔东洋说道。 自2024年(nián)7月成立以来,“红(hóng)安”调解室以“红”为魂、以“安”为责,累计调解纠纷149起,成功率高达98%,其中重大疑难纠纷23起,涉案金额超80万元,真正实现了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(chūshì)”的治理目标,成为东海县乡村治理的一张(yīzhāng)亮丽名片。 “红安”二字寓意深刻,“红”代表赤诚初心与红色精神传承,“安”则象征对平安稳定的不懈追求。调解室汇聚了社区民警、法律(fǎlǜ)专家、人民调解员、心理医生等多方力量(lìliàng),形成(xíngchéng)“专业+亲和”的调解优势。资深民警深谙(shēnān)民情,法律工作者提供法理支撑,调解员以威望促信任,心理专家疏导情绪,构建起全覆盖、多层次的矛盾化解网络(wǎngluò)。 这个由派出所主导、多部门联动的调解平台,以其独特(dútè)的组织架构(jiàgòu)、工作方法和文化内涵,将安峰镇常见(chángjiàn)的土地纠纷、情感纠纷、治安纠纷、劳资纠纷等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(jīcéng),消除在萌芽状态,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践样本。 面对复杂(fùzá)的基层(jīcéng)矛盾,“红安”团队创新运用“二四七”工作(gōngzuò)法:通过场景预演和角色扮演两种“演法”还原矛盾焦点(jiāodiǎn),灵活采取解决、解释、解围、解气四种“解法”打开群众心结,最终实现村规、法治、利益等七重“认同”。 2024年10月,村民张某与王某因(yīn)冲突致张某肋骨(lèigǔ)骨折,鉴定为轻伤二级,双方就赔偿金额僵持不下。今年(jīnnián)2月,“红安”团队组织调解,采取(cǎiqǔ) “二四七”工作法,通过角色互换、法律讲解、解困帮扶、解气疏导等环节,最终(zuìzhōng)成功调解这起矛盾纠纷,双方握手言和,避免矛盾升级;今年1月,刘某家庭(jiātíng)因新婚被褥问题爆发冲突,其家人发布视频多人转发。调解室联合村干部,采取“法律警示+情感疏导”双轨策略,一方面阐明网络(wǎngluò)谣言的法律责任,另一方面以亲情为纽带(niǔdài)促成当面道歉,视频得以下架,家庭关系重归和睦。 从建立(jiànlì)沟通平台到总结提升,“红安”团队将调解细化为六个标准化步骤:建立沟通平台、引导双方陈述、分析(fēnxī)问题本质、提出解决方案、促成达成共识、总结经验教训,确保每起纠纷“案结事了(le)”。安峰派出所所长表示:“我们坚持早发现(fāxiàn)、全干预,把矛盾消弭在萌芽(méngyá)状态。” 如今,“红安”调解(tiáojiě)室已(yǐ)成为安峰(ānfēng)镇群众心中的“公平秤”和“连心桥”。其“多元参与、法理情融合”的模式,正为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的“安峰方案”,成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(jīngyàn)”的生动实践。
安峰派出所“红安”调解室:小调解撬动大治理的乡村实践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